“新基建”為智慧城市提升“免疫力”
日期:2020-06-22
時下,正是戰“疫”的決勝關鍵期,科學、精準、高效、合理地上傳下達、數據連通成為戰“疫”中的重要“核武器”。對于基層社區管理者,監測社區內人員流動情況、車輛進出情況和人員健康指標成為關鍵,網格員是手持智能終端、一鍵上報數據還是紙筆人工記錄的傳統方式,簡單的一個細節其實是城市治理深層次的現代化、精細化和智能化的縮影。
日前,國家提出“新基建”建設,即新型基礎設施建設,包括5G網絡、數據中心、工業互聯網、人工智能、特高壓、城際高鐵、新能源充電七大領域。“新基建”定義明確,就是以數字化新經濟為主導,大力加強對科技驅動戰略新興產業的投入,推動我國經濟結構轉型升級,建立更強大的競爭力。與傳統舊基建相比,新基建項目不同在于其理念新、技術新、領域新。正如縱橫往來的高速公路網是經濟發展的毛細血管,以科技創新、產業升級為理念的新基建發展規劃,則需要相配套的新技術基礎設施投資建設,其領域更是滲透到泛5G設施、工業互聯、智慧城市、區域交通、衛生服務與無人生產等方面。
對此,從社區開始,就需要切實根據每個城市、每個地區的智慧水平和建設現狀,腳踏實地加強細節之處的智能水平。從社區需求端來看,一款簡單的并且可復用的社區疫情防控(人員)進出登記系統是剛需;對于政府端來說,這套系統又必須要注重權限和隱私保護的問題。而反映在產品就是對于社區和政府各自需求的感知程度。
5G與車聯網的連接思想恰好是交通智慧化所需要的,當我們希望道路更加智慧時就必然需要更多的數據、更及時的數據、更準確的數據,5G車聯網與“智慧”的路同時出現可謂順應了天時地利。5G車聯網出現后,基于豐富的感知和數據連接基礎,整個產業應該利用這些手段來“驅動”交通安全和出行效率的提高,由被動型管理轉為主動型服務。
5G、車聯網連接后,可以通過在道路基礎設施、紅綠燈原有感知的基礎上升級的方法實現全路、全息的感知,網絡側可以利用人工智能技術對路側的感知進行全局層面的分析,安全性上,5G車聯網可以在車輛端通過車載人工智能對周邊的風險源,這一切實現真正的“安全、高效、舒適、便民”的未來交通圖景。
數據聯通仍是癥結所在
當我們看過社區和交通兩大場景后,就迎來更上一層次的思考——新型智慧城市的建設。其實,建設智慧城市的本質實際上重塑流程,不是簡單地將一些信息數據IT化,而是要把一些舊流程重新改造,并以更合理的邏輯呈現。此過程中,難點并不是技術,而是數據的融合。針對這一問題,中國城市和小城鎮改革發展中心經濟學家李鐵日前也撰文指出,封閉的數據系統已經不適應越來越開放的社會信息體系。一個封閉的城市和社區,可能會投資建設一個信息平臺,但是沒有規模數據支撐的后臺管理和運行,一旦要面對一些突發性事件引發的巨大信息流量,顯然就會捉襟見肘。
實際上,這個觀點正好與新基建的命題契合,即打牢基礎、將產業數字化,其次利用云與AI等技術支撐提升“免疫力”,從容應對突發公共事件。隨著宏觀政策的加碼、市場紅利的釋放和資金研發的投入,5G、AI、工業互聯網、數據中心等將迅猛發展,因此基于環境、疫情,包括城市里面以路燈為載體的基礎設施的連接,都將更加高效、通暢。
2020年也注定是國內新經濟的一個關鍵轉型期,新基建的政策引導,5G網絡、人工智能、物聯網的技術深入應用,企業數字化、智能化的正向生長,都將成為這一年的關鍵。